新南威爾士大學 | 馬魯古地震:為什么一些海洋地震會引發(fā)海嘯,而另一些則不會?
指南者留學
2023-01-13 13:16:28
閱讀量:1174
<p>我們生活在一個活躍的星球上,它的表面不斷地在運動,盡管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察覺不到。直到地震發(fā)生。</p>
<p> </p>
<p>今天早上,印度尼西亞群島北部海域發(fā)生了這樣的事件,一場強烈的(里氏7.6級)地震震動了該地區(qū),遠在澳大利亞的達爾文都有震感。</p>
<p> </p>
<p>氣象局表示,澳大利亞沒有海嘯預警,而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qū)則處于觀察和等待狀態(tài)。但是是什么決定了海嘯是否會發(fā)生呢?</p>
<p> </p>
<p><strong><span class="h1">磨石頭</span></strong></p>
<p><br />就在70年前,人們還認為我們的星球是剛性的,只會受到地貌輕微下垂和隆起的影響。</p>
<p> </p>
<p>然而,隨著20世紀50年代技術的進步,我們開始使用聲納繪制海底地圖。我們還可以測量海底的磁性。</p>
<p> </p>
<p>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海底的山脈被稱為大洋中脊正在分裂。</p>
<p> </p>
<p>此外,大部分大陸邊緣的海洋地殼(位于海洋盆地之下的地殼的一部分)正在消失。它正被送回地球的地幔深處——地球表面地殼下半熔融的厚層巖石。</p>
<p> </p>
<p>這發(fā)生在所謂的“俯沖帶”。俯沖帶是一個構造板塊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下面的深海海溝,當巖石緩慢地相互摩擦時,會產生地震。</p>
<p> </p>
<p><strong><span class="h1">海嘯的源頭</span></strong></p>
<p><br />那么,為什么有些地震會引發(fā)致命的海嘯,而有些則不會呢?</p>
<p> </p>
<p>地球的構造板塊以每年大約10厘米的平均速度在地球表面移動。這個速度最初是根據(jù)海底磁性的變化來估計的,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太空中的衛(wèi)星測量到了。</p>
<p> </p>
<p>這種運動不是一個平穩(wěn)的過程,因為地殼是堅硬的,當構造板塊相互接觸時,會經(jīng)歷強烈的摩擦。</p>
<p> </p>
<p>當它們移動時,這種摩擦在巖石中積聚了壓力,這些壓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地震的形式釋放出來。在一些地方,地震只是偶爾發(fā)生,但強度很大,而在另一些地方,地震發(fā)生得更頻繁,也更弱。</p>
<p> </p>
<p>但地震發(fā)生在地表以下的深度也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俯沖帶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進入地幔。巖石在地下數(shù)百公里內保持冰冷和堅硬,直到它們從地球內部的熱量中獲得足夠的熱量而變得柔軟。</p>
<p> </p>
<p>這就是一些地震會引發(fā)海嘯而另一些不會的主要原因。淺層俯沖帶的地震實際上會使海底或上或下發(fā)生位移,也會使海底上方的海洋發(fā)生位移。</p>
<p> </p>
<p>2011年日本東北發(fā)生了震源深度24公里、里氏9.1級的大地震。這一次地震在幾秒鐘內使地殼移動了26米,掀起了海洋,在太平洋上掀起了海嘯的巨浪。</p>
<p> </p>
<p>與此同時,昨晚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fā)生的7.6級馬魯古地震強度較小,震源深度為105公里。在這樣的深度,地震產生的能量和相關運動會消散在上面巖石上的一百萬個小裂縫中。</p>
<p> </p>
<p>能量也必須通過半熔融的地幔的楔形向上傳遞。因此,地震的表面表現(xiàn)明顯減弱,我們要么沒有海浪,要么只有小海浪。</p>
<p> </p>
<p>因為地球板塊以相對恒定的速度運動,而且我們有地殼任何特定部分的地震活動的地質記錄,所以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在任何廣闊的地方地震發(fā)生的頻率。</p>
<p> </p>
<p>不幸的是,我們還沒有技術能夠準確預測地震將在何時何地發(fā)生。但我們能做的是確定有風險的地區(qū),在地震易發(fā)地區(qū)建造抗震基礎設施,以防止破壞和人員傷亡。</p>
<p> </p>
<p>談話</p>
<p> </p>
<p>Martin Van Kranendonk,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分校澳大利亞天體生物學中心教授兼主任</p>
<p> </p>
<p>本文基于創(chuàng)作共用許可,從The Conversation重新發(fā)布。閱讀原文。</p>
<p> </p>
<blockquote>
<p>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聞直譯,僅供參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學態(tài)度觀點。</p>
</blockquote>